《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程材料 课程思政 《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

《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

2024-06-18 11: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罗树琼1  杨雷1 管学茂1    河南焦作454003 2. 河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阎秋凤2      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键性环节,而《混凝土材料学》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等方面,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存有很多难点。鉴于此,本文以《混凝土材料学》为例,通过介绍《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对《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展开了探究,以期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帮助本专业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         引言         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所以先传道、后解惑,是因为若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明晰做人之道,唯有如此,才能够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与此同时,伴随全国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大力开展,促使高等教育阶段愈加看重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期通过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培育出思想健全、品质高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对于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实现有效契合,挖掘探寻课程思政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文以《混凝土材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方法,为《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为。         1《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现阶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思政课,与此同时,就高校教育体系、思政教育目标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若干方面分析,高校专业课课教师不仅肩负教书职责,而且肩负育人的使命。因此,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时,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驾齐驱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后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混凝土材料学》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属于理论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实现建筑、土木类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混凝土材料的制备能力、性能检测和结构分析能力。这门课程主要阐述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混凝土及其外加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混凝土的组成、微观结构、性能、生产工艺、应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混凝土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较深刻的了解,为从事混凝土研究和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混凝土材料学》是材料科学在工程项目中得以运用的产物,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起到“枢纽”的作用。“混凝土材料学”是一门兼具实用性、科学性的学科,主要内容是阐述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工程对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原材料、合理地设计配合比,制成经济、适用、耐久的混凝土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时适时融入思政元素,符合高等教育的需求,有益于强化学生专业综合实力、思想道德品质[1]。         2.《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         《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教学体系主要由理论环节+实践环节构成。通常状况下,理论环节主要由教师以讲授方式向学生讲解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则由分组形式由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只有少部分教师会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但是经常会因为思政教育内容与课程知识不相吻合,而无法凸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鉴于此,作为《混凝土材料学》的课程教师,务必要明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适时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依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优化考评机制,以及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助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1明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当前,在教育改革的视域下,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作为高等学校混凝土材料学》的课程教师,首先明晰课程总体目标中涵盖着思政目标。若要实现总体目标,就应当在整合分析课程特点、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致,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师要在融会贯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在向学生讲授理论课程知识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对不同种类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质量做出精准判断,为混凝土材料的使用途径、应用范围做出相应的分析。混凝土材料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可能从事工程质量检测、工程施工等职业,所以,学生应具有质量责任心,明晰工作中需要严加遵从的规程标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感、规则意识。由此,要将《混凝土材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就一定要将相关的时事政治、职业素养、职业规范、道德标准、法规条例等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用以确定出清晰化的教学目标结构。(1)知识目标。学生不但需要娴熟掌握混凝土 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结构,结合工程实际制备混凝土;掌握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检测技术;明晰建筑、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材料的用途、使用范围等[2]。(2)能力目标。学生不但应该具备编制与落实工作计划的能力,而且还应拥有亲自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规范操控相应的检测仪器完成对混凝土材料的检测工作,进而判断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标准。另外,学生还要拥有查询、搜集以及整理资料的能力,可以读懂混凝土材料的质检报告;混凝土性能检测能力,参照国家标准,精准地计算出砂浆、混凝土的配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思政目标。在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可以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做到始终秉承严谨认真、努力上进的精神,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2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将《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效用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晰这两部分内容的特征所在,探寻二者相融合的最佳切入点,用以优化教学体系设计水平,提升《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时,教师应当选用最适宜的章节或者课程知识点,加入合适的思政元素,促使二者可以实现有机融合,助力于《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1)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才可以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换言之,在《混凝土材料学》课堂授课中,向学生渗透“爱国、爱岗、敬业、真诚、守信、友善”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可以让学生逐渐受到感染,这对于激起学生爱国情感方面,一定会带来显著的促进效用。例如,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面临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学校在开学第一课上,借助线上教学的方式,落实了思政教育,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自身做起做好疫情防护,珍惜生命[3]。         1.引入工程质量事故实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基于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材料是最为常用的建材之一,所以,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关乎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品质,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从而决定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混凝土材料学》课堂授课中,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引入一些实际工程质量事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寻质量安全事故形成的原因,并且针对相应内容做好总结,促使学生明晰保证混凝土材料质量的关键性,增强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让学生知道只有保障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达标,才可以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之中,否则坚决不能使用。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教师还应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以分组形式针对实际工程案例展开深度剖析与探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助力于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形成[4]。         2.3依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优化考评机制         基于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思政内容,所以《混凝土材料学》”的课程教学考评机制也应依照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予以优化。首先,选用实践与试卷考核相融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参与考试,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实验考试题库的方式,让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题目,完成相应的考核,进而结合学生的表现、考核结果,制定学生的考评分数。其次,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也就是说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如考核学生的课上表现,针对自觉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主动发言、PPT制作精美和详细讲解的学生,应以予课堂表现分,从而点燃学生学习兴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此外,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列入学生的考核范围,以此提升学生管理效率。对于评价主体而言,除了教师打分以外,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此基础上,汇总分数,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分数。最后,选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扩大学生考评范围,比如将学生平台签到次数、微视频课件总体观看时间、线上发言活跃程度、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考试分数等若干方面纳入考评范围之中,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提升考评机制的全面性、公平性[5-6]。         2.4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综合设计         对于《混凝土材料学》的课程教师而言,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水泥实验、骨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等综合实验体系时,便可根据实际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建筑结构需要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例为实验主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计算以及混凝土制备实验,促使学生将其个人学懂的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在处理实际问题之中,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质性效用凸显出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为社会培育出优质的人才,保证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建设质量达到预期标准,保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耐久性。         3结语         总之,《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在于向本专业学生教授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升华,助力于学生个人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唯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质的人才,为推进建筑行业的进步供应原动力,使建筑行业可以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得到更为稳健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世谋.基于“如盐在肴”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54-58. [2]郑慧君.《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砖瓦,2020(09):195-196. [3]杨泽宇,曹世晖.课程思政视野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探究[J].福建建材,2020(06):113-114+21. [4]刘艳利.基于云教育背景的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20(09):253-254. [5]金双玲,金鸣林,朱敏涛,张睿,王晓瑞.无机建筑材料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01):24-25. [6]王雨利,荆浩,袁海滨.《混凝土材料学》课程教学方案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181-182 基金项目: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地方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金课”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19SJGLX585),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混凝土材料学》,河南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